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网易云传送门:昼梦兰阴
每次压力一大的时候很喜欢写歌,但同时又充分意识到了自己无主题创作的时候作曲/编曲/填词随机崩盘的客观事实,所以一直在寻找一个创作的契机。
所以这次创作的缘起大概是半年来持续被金华项目攻击(各种意义上的):

春天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同人,里面有这样一段我自己也很喜欢的话:
他想起很久以前也有人对他说过这样的话。烟水茫茫,大雁来去,这里就像汉阳的月湖,像汉水入江的沙洲,江汉漫漫,我在这里度过二十年。杭州……他见过杭州么?独来独往的几十年里他几乎读遍了先人每一句诗,他确信自己心里有一座文字垒起来的杭州。可偏偏汉阳只萦绕于他的梦中,像一坛烈得足以割喉的酒。
在我心中,其实很多城市都是文字垒起来的。长到如今年岁,心里的这几座文字的城市早已抽象为一种符号,亦不会在去到实地时感到幻灭。
然而无论是兰溪还是胡生,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匆匆的邂逅。2020年的冬天我读到了胡应麟的诗,随后随意搜集了一些资料写了一篇推送;此后我又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几乎是在惊鸿一瞥中记住了兰溪这个小城。等到去金华出差时,我才如梦方醒一样想起此地——我从未像以前读梅、欧诗那样翻遍史料,看同代人交游、看短暂历史中的剪影,因此也从来没标榜过自己是胡生诗的所谓内行之人;假若旅游时让我选一座与喜爱的诗人有关的城市,我也几乎不可能想起兰溪。就是这样在文字碎片中拼凑又组合,我在半年后的冬天蓦然想起了春阴中灰蒙蒙的安静的兰溪,想起我四年前一见为之倾倒的那首长诗。
这首歌其实写得很快,作编曲也很粗糙。但其实我在创作的时候想到的只有雨——“兰阴一雨俄经旬”“那知雨色来虚堂”,茫茫的带着水汽的江南之春是我记住胡生的开始,也是我和兰溪匆匆邂逅时这座城市所展现给我的面貌。由此我便想到,如果从地方的角度出发,兰溪这座城本身也许就是一种清净自在、于山顶眺望人世的仙人形象——自称“学仙成癖”的胡生若是某日登山与之相遇,恐怕两人能有好一番畅谈。于是,整首词大概表达的就是胡生与兰溪(这座城的灵魂)对谈的过程。
标题“昼梦兰阴”反复改了很多次,最终定下来这个,是因为在我的构想中,胡生登山寻仙、与仙畅谈其实都是于雨天山房小憩的梦中之事,所以最后仙人在梦里告诉他“他日兰江春水平,大云山中再相侯”。
在写作词曲的过程里,我也重新翻了翻当时的资料。在我的理解中,胡生虽然科举不第、最后隐于故乡,却并不具有通常失意文人的气质。可以说这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俗流往往轻飞仙,不见此后三千年,少室山人结庐长啸卧其巅。”因此,词和曲的创作都考虑了这一点,虽然回望半生抱病奔波、蹉跎白头,但心许游仙,不与俗尘同流;又加上词的意境乃是梦中,因此希望展现出的是一种偏向安静、哀而不伤的朦胧感觉。
▼2025.7重置版:
在年初读到了《二酉山房歌》这首自述长诗,写了这首歌的背景故事,当时就萌生了做重置版的念头,因为当初写这首曲子实际上与初次做原创曲的水平近似,钢琴的低音部分很是潦草,许多词作部分也有东拼西凑的嫌疑。但当年一时兴起而作的这个曲子真的太好,稍微优化编曲就完美呈现了我最初想要的那种山中仙人雨中兰草的缥缈感觉……改完词也终于弥补上了我写完原曲才读到《二酉山房歌》的遗憾,总算能够把“君不见兰阴下瀫水流”的意境和老胡的自述生平完全融入这首歌里。无论是“北走燕台东走吴,金陵闽越穷江湖。僦居寄庑录馀烬,负薪织履偿追逋”的半生游历,还是“寂寞萤窗守残雪,揽镜苍茫见华发。声华岂必专穷愁,著述总知成灭裂”的淡淡哀伤,最后不过“孤帆且返越江涘,俛仰竹素聊优游”。而我在春阴的兰溪古城中,站在寂寥无人的胡应麟故居前,回望告天台与不远处的兰江,恰似四百年后“异时四部读已尽,玄关或许停苍虬”吧。
就像我在这首歌的背景故事《却忆云门期》里写的那样:
“濛濛雨雾里是城墙绵延的轮廓,码头系缆的船犹如层叠的青山错落排开;仙人依旧扶着斗笠的边沿,施然信步于浮梁之上,由远及近传来轻轻哼唱的棹歌。啊,这棹歌……随着兰江的瀔纹随着风向北吹去,会飘到尽头的杭州城吗?若眼前的仙人、雨中的兰江,乃至这场雨都是一场梦的话,梦醒之时,还能去哪里听到这样的棹歌呢?”

昼梦兰阴(胡应麟/兰溪印象曲)
作曲/编曲/填词:某鱼
演唱:言和/墨清弦
钱塘起春雾 瀫江添眉愁[1]
谪向兰阴 煮石烹雪 蹉跎四十秋[2]
谓浮荣轩盖 画堂貔貅 营营觅个封侯[3]
半生纸墨 纷纷照白头
[1]现在来说,瀫水应该是衢州的母亲河,虽然古代经常用瀫水代替兰江、瀫水其实也是兰江的支流,但考虑了很久没有把它用在标题里(原来备选的有“瀫浦兰阴”)。胡应麟诗里也提到过多次,例如“忆乍停车瀫江涘,邂逅逢余誓生死”。
[2]胡生一直以谪仙自许,“开天门,阅仙籍,其间似有胡生名,谪向金华煮白石。”
[3]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浮荣轩盖,雅非夙愿。”
欲效屈平赋 又从赤松游[4]
涉江寻仙迹 目极千里 渺渺群山瘦
拂衣上绿苔 披花戴叶 不觉醉眠高楼
忽然兰言 某在斯 君何求[5]
[4]“欲效屈平赋”其实是我杜撰的……因为兰溪得名于“山下有溪,崖岸多兰茞,溪以兰名,县以溪名”,因此立刻就联想到了屈原。下句中提到涉江以及“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化用也是因为这个。“从赤松游”是化用的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金华山的赤松宫虽然实际上是黄大仙宫,不过也可以算是个道家的代指吧。
[5]也是我巨大的私心,源于很久以前惊鸿一瞥的袁枚《秋兰赋》:“果然兰言,称某在斯”。我其实是从这里第一次知道“某在斯”,甚至早于后来读世说新语简文帝那个“某在斯”以及孔子的原本典故。兰溪整座城市都让我联想到兰花,所以这里“某在斯”其实也更像是仙人对胡生的邀请。
回望一世功名 楚人沐猴[6]
济水泊孤舟[7]
纵然杜陵文章 太白椽笔
多病亦难留
今我不放白鹿去[8]
试为君解平生忧
于此山 徙倚青藜 广成浮丘 皆我俦[9]
缘是浮生一芥 觅诗二酉
三书去娄东
栖身四海五湖 六洞七峰
十年伴孤筇
折梅满把山阴雪
小舟一棹春影中
往来客 戚戚游子 落落狂生 皆我俦
[6]“回忆这段岁月时,胡应麟的笔下没有落魄文人的自嘲和对科举制度的抨击,反而以诙谐的口吻说当初乡试中举‘是楚人猴而沐者’”。(吴越.胡应麟琴操诗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35(06):59-63.)
[7]万历十七年胡应麟应父命参加会试,起身渡淮北上,于春初时节到达徐州、沛县,到夏邮时病情加剧,卧病舟中,不能北上。时黄水暴涨,水路断绝,只能改道陆路。已经病重的胡应麟不堪陆路疲劳,考虑再三,最终放弃参加会试的念头,掉头回返。
[8]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9]胡应麟《嵩山歌》:“徙倚青藜望名岳,无乃未践三花诺。寄言广成子、浮丘公,吾将跨白鹿、骑苍龙,访尔三十六峰中。”广成子是黄帝时期的道教人物,浮丘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重置版:
利用了一下曾经的废稿,将主歌过渡部分的歌词改为了更加精巧的(右边这个)样子。上半部分是胡生的生平自述,所以写成这种数字排列的形式,里面还藏了一些小典故比如二酉山房是胡生的书斋,六洞山是兰溪的名胜,以及《二酉山房歌》里“北走燕台东走吴,金陵闽越穷江湖”的所谓“四海五湖”。
“折梅”二句一句写冬一句写春,上半句来源于《石羊生小传》:“隆冬盛寒,于雪中戴席帽,着高足屐,行危峰绝壑折梅花满把咽之”,以及《白榆歌别司马汪公归婺中》:“山阴乍夜雪三丈,立呼舴艋来新安”。下半句则用了《下第后归永乐里自题二首》中“公卿门户不知处,立马九衢春影中”的意象,毕竟同是天涯落第人……
也曾 浮震泽 泛吴江 击中流
典尽春衣不回首[10]
也曾问 长安月 咸阳道 茂陵秋
荣华倏忽只同蜉蝣[11]
归来细雨中
小窗一枕眠江头
入梦兰芷 江湖山薮
[10]王嘉川《胡应麟年谱简编》引《少室山房类稿》卷七六《记十八九时章二宅中食江鲚,狂饮剧醉,豪兴欲飞。迄今二十余年,再过瓜步食此,此物风味不减畴昔,乃余发则种种,不复能作少年态矣》:“胡应麟在北上途中,所至兴会感触,一发于诗。离家后北过钱塘,浮震泽,并吴会金陵,击楫大江。经瓜洲时,在章氏宅中食江鲚,狂饮剧醉,豪兴欲飞。”胡应麟《后醉中放歌五首》:“狂歌痛饮差快意,典尽春衣漫回首。”
[11]胡应麟诗中经常出现这些汉唐意象,或者用长安代京城,例如“五载空淹茂陵秩,一官再问长安途”“十五更作咸阳游,五花笑脱青貂裘。酒阑大叫呼李白,雪花飞堕长安楼”。
结庐长山顶 人世何悠悠
见玉女驯鹿 山石成羊 醉向东海游[12]
逢云霄孤鹤 片语青冥 意气久未相投[13]
兰江依旧 取一瓢 与君酬
[12]长山就是金华山。玉女驯鹿是鹿女湖的故事,点石成羊则是黄大仙的故事。“醉向东海游”指的是安期生,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这两段转换了仙人的口吻,所以视角比较宏观,比起胡生讲的是自己的故事,更偏向于讲这座城(或者这片土地)的故事。
[13]胡应麟《蚤春苦雨邦相明府见过留饮斋中竟夕走笔放歌为今雨行并怀燕社诸子》:“片语平将白雪投,雄心真向青冥吐。”
且论星分吴越 地接三江
山岳亦作舟[14]
往来双溪鸥鹭 重楼烟雨
客心尚难留[15]
再斟一碗洞中水
此去登真又何忧
从来事 汲汲声名 匆匆毫末 非我俦
且看青山万状 流水千回
百里净连空
揽尽三江杜若 双溪鸥鸟
一盏茶中收
赤鲤青荷水云夏
丹砂白石草木秋
人间事 汲汲声名 匆匆毫末 非我俦
[14]李清照《题八咏楼》:“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三江就是金华江、东阳江、武义江。
[15]双溪鸥鹭指的是李清照泛舟双溪;重楼烟雨指的是八咏楼。
▼重置版:
和上半部分主歌对应,下半部分则是兰溪这座城作为仙人的对答,数字排列倒转过来、也更加开阔,首句是借用了《奉使新安自桐庐县经严陵钓台宿七里滩下寄使院诸公》中“回转百里间,青山千万状”的意境;第二句中“三江”指的是婺江、衢江(瀫水)在兰溪汇合而成兰江,也可以指金华全市的婺江(金华江)、东阳江、武义江三江,“双溪”自然是李清照在金华避难的典故,从千、万、百直到“一盏收”,仙人俯瞰人世变迁的视野显然是不同的,也特意用这样的方式和胡生个人的视角作对比。
下面也是相对应的两句词,上半部分写了春冬,这里则写的是夏秋,从数字排列改为颜色排列的思路主要来源于“水底霞天鱼尾赤,春波绿占白鸥汀。越船一叶兰溪上,载得金华一半青”这首诗,同时丹砂、白石也是道教的意象,“草木秋”既可以理解为普通的概念,也指曾隐居金华山的刘孝标“魂魄一去,将同秋草”的感叹,这整句话也想表达这座山和道家的渊源。
半生 太函集 弇州稿 读未休[16]
春坊正字悬心头[17]
朦胧间 乘长风 骑苍龙 沽美酒
直教万古一瞬收[18]
虽知生有竟
仙佛茫茫不可求
异时再逢 河山白头
半生 瀫水舟 吴山道 燕台丘
暂释春袍试远游
对寂寥 窗外月 镜中雪 江上鸥
一梦兰阴旬雨愁
虽知生有竟
仙佛茫茫不可求
异时再逢 河山白头
[16]太函集是汪道昆的文集,弇州稿是王世贞的文集。这两人都是胡应麟推崇并且关系很好的文坛前辈。
[17]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这里其实想表达的是胡生有点接近于(或者自我标榜是)“好剑轻死”的那一类侠气文人。
[18]胡应麟《嵩山歌》:“吾将跨白鹿、骑苍龙,访尔三十六峰中。”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
▼重置版:
觉得作为最后一段副歌,原先的词太草率了,于是稍微修改了逻辑,大概意境是听罢仙人的言语(前面的几部分),老胡再次回望自己的生平。
“窗外月 镜中雪 江上鸥”一句其实是《二酉山房歌》里“寂寞萤窗守残雪,揽镜苍茫见华发”的意境,如果是中国古代其他未得功名的士大夫,在这种句子后面可能跟的就是壮志未酬君恩未报之类的感慨,但老胡此人的淡泊之处便在于他感慨完自身的穷困既不怨天也不尤人,给我一种看淡红尘就这样吧(?)的感觉。这几个意象的选择乍一看好像很悲凉,但仔细看就可以发现并没有太多的负面情感色彩,此外我将原先创作这首歌的初心诗句“兰阴一雨俄经旬,茅斋独卧愁晨昏”融入了歌词里,变成了看不出太多悲喜、仿佛只能听见雨声的“一梦兰阴旬雨愁”。
后几句没有改,本来也想保留这段结尾,而且这里还有个小设计:“异时再逢 河山白头”的合唱,代表仙人的言和唱的是上升的高音,代表老胡的墨姐唱的是下沉的低音,其实想表达一种地皮人里常见的寿命论(?)也是在呼应“虽知生有竟 仙佛茫茫不可求”的意思!
再说点题外话感想:改歌词的时候又看了点论文,看到有人在硕士论文里提到老胡之所以学仙是因为王世贞晚年跟随昙阳子(王焘贞)学仙所以受其影响,我心想你都中文系硕士了怎么见识这样浅薄……(?)在我看来老胡喜好学仙应该有三方面的因素,其一他性格如此,不喜仕途但必须为自己找一个容身之所,虚无缥缈的仙道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二他常常以狂生自诩,想来应该也神交李太白,受李白的影响是有可能的;其三就是我写这首歌的根本出发点,我认为此人儿时在金华山隐居;游历四方后又回到兰溪,一生都扎根在这个江南小城中,耳闻黄初平的故事、目染金华山古往今来的仙家遗留,其实很难不与城市融为一体……
(婺剧腔)
桃花三日雨[19]
盏中几点愁
他日兰江春水平
大云山中再相侯
[19]很有名的戴叔伦写兰溪的诗:“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